时下,不少大学生因为就业难选择考研,读研之后又热衷考公考编,从而最终“上岸”。这种现象日益普遍,使人不免担忧:当代青年人才发展方向是否存在隐患?在这一背景下,如何在社会上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,鼓励年轻人更无负担、更遵从本心地作出人生选择,使高学历人才专业对口、学以致用,就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。
据报道,有的青年把读研视为进入体制内工作的“敲门砖”,“费心尽力”“锲而不舍”地选择“二战”“三战”,直至考上研,然后考编、考公。这种现象愈演愈烈,让人才错配、资源浪费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,如果长此以往,势必会带偏“就业方向”,让青年的“择业观”出现问题。
不可否认,来自“稳定”与“公平”的吸引力,导致高校毕业生考编考公热潮不断。公职人员的收入相对企业来说,更加稳定,也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。这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而言,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就业之路。数据显示,2023年,国考计划招录3.71万人,但报名总人数超过250万,岗位的平均竞争比为64:1。在2022年,国考报名人数212万人,实际录用人数仅3.12万,报录比甚至高达68∶1。智联招聘《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显示,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比例从去年的50.4%上升到57.6%,倾向于一份稳定工作的大学生,比重进一步增加。这些数据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热衷于“考编考公”。
之所以越来越多的青年对考公考编趋之若鹜,原因在于:一方面是体制内工作和福利待遇都比较稳定;能够贴近群众的生活,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;体制内工作备受人们喜欢,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。另一方面,高校毕业生对各类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了解,往往单纯听信考公考编的好处,而对其可能存在的局限和问题不够关注,出现研究生也盲目“随大流”,跟风考公考编。
纠正热衷于“考编考公”怪象,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,迫在眉睫。对于高校来讲,要加强校内就业指导,缩小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差,推动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;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讲,要推出更多富有含金量的创新创业支持计划,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;对于全社会来讲,要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,使年轻人敢于尝试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,真正让“360行行行出状元”成为现实。
编辑: 陈锐